【中国文化大讲堂】中国文化的多元复合性
邴正教授
邴正教授从自己不寻常的姓氏开篇,从周天子分封,再到后来由姜子牙后代衍生出的诸多姓氏,原本的一个姓氏,一个家族逐渐发展壮大到如今的百家姓,这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也是文化由一元走向多元的过程。所谓文化,是人所创造的活动成果及其使用成果的方式,它涵盖了哲学,宗教,个人能力,习俗等多个方面。在谈及“文化一元论”时,教授提出中国文化的基础是家族文化,因此需要不断繁衍子嗣,壮大家族来实现“一元”,并对比了中西方婚姻制度。之后,教授指出,文化是“一元多样的”,从历史维度讲述了中国文化的四次融合,呼吁大家要以包容的姿态去对待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非采取极端的态度。
讲座现场
我校师生认真聆听邴正教授的分享
Q&A:
问:印度佛经中提到的三六九泰代表人数极多,这代表您的理解是正确的,但佛教从信仰的角度出发可能跟普通人的理解不太一样。请问教授能否再解释一下之前所说的佛教的数字问题?21世纪是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的时代,由此导致了政局的动荡,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答:这是一种因果关系的倒置,不是文化引起了冲突,而是经济利益的冲突表现为文化矛盾。我们接受的文化是一个进化论的体系,走得最高级的人掌握最先进的文化,没落的文化就注定要被淘汰。穆斯林文化也分几种,任何一种穆斯林文化对于人类社会而言都是有积极意义的,当然不包括极端文化。西方文化也极端过,比如希特勒,他代表的是绝对的理性主义,他认为犹太人,残疾人,同性恋不配生存,和我们不一样的人都要被淘汰。但话说回来,我们是人,人不能走极端的理性主义或极端的达尔文主义,这是欧洲文化的极端时期。穆斯林文化也走了极端,比如我们现在正面对的极端组织势力。文化是荷尔蒙运动,融通了就成文化,所以文化不能走极端,走极端了就是反文化,反文化就是反人类。把因果关系理清是十分必要的。
学生感言:
以追溯自己少见的姓氏“邴”作为开头,邴正教授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妙语连篇的文化讲座。从东西方家族继承制度与文化的联系,到华夏上下五千年周期性的发展规律,邴教授条理清晰,博引古今中外的例子,把“中国文化的多元复合性”这一在我看来十分广泛的议题讲得生动具体。正如范息涛教授所言,邴教授评书式的讲演背后是渊博的学识积淀。这是一次兼具学术性和趣味性的文化之旅!
——张欣怡
2016级经管学院学生
这是我第一次来听中国文化大讲堂,当时知道讲座是“中国文化的多元复合性”时,便觉得蛮有趣。邴正教授的讲解的确令人印象深刻,他深入浅出,援引经典,结合时事。首先从其姓氏“邴”字作为引子,谈及了“邴”一姓的来源和发展脉络,从而引出了讲座的主题,然后为我们讲解了“文化传播论”和“文化一元论”。在讲解过程中,他“全场高能”,有趣和学术并存,譬如讲解到“文化一元论”时,邴教授提出了一个例子,就是中西方的婚姻制度,将中国的古代家庭构成比喻成一个公司,父亲是董事长,母亲是总经理,孩子则是员工,为了提高生产力,所以要多子多孙,才能够壮大公司,形象生动。在之后,邴教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也就是“文化是一元多样的”,从历史维度为我们讲述了中国文化的四次融合,并呼吁我们要以兼收并蓄的态度去对待文化,而不应该以极端态度去处之。总体而言,整个讲座下来,就像在听评书一样,有趣之余,也让我们获益良多。
——张文康
2017级同传专业研究生
摄影: 林玥晖(2017级理工学院学生)
文案: 彭斯爽(2015级理工学院学生)
排版: 郑天晴(2016级经管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