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讲堂】金耀基教授分享“大学与中国教育现代化”
9月11日(周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邀请到著名社会学家、原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金耀基教授做客“大师讲堂”,与大家分享“大学与中国教育现代化”。
(金耀基教授)
【嘉宾介绍】
金耀基教授曾任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讲座教授,新亚书院院长,香港中文大学校长。他于一九九四年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金耀基教授学术成果显著,中国现代化与现代性之研究是金教授一生之志业所在,第一本书《从传统到现代》问世迄今已半个世纪,其论述影响不止一代人。
【讲座回顾】
讲座伊始,金耀基教授从目睹深圳的高速发展切入,阐述了社会发展和文化之间的关系,由此引出《大学与中国教育现代化》这一主题。一个真正贫穷的社会,它的文化是贫穷的;而当社会发展达到很高的程度,虽然摆脱了贫穷文化,但可能依然存在文化贫穷。经济建设和教育建设都非常重要,而其中精神教育建设的表现之一就是建大学。
金耀基教授启发听众:教育的现代化是什么?一百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如李鸿章所说的“中国遭遇了三千年未有之变”,整个社会从古典农业文明转型到现代工业文明。中国现代化的三个主旋律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学术文化的变化:古代中国有考四书五经的科举考试,古代西方有圣经;而到了现代,一言以蔽之,注重科学。中国的现代化是多元多维的,其中就包含教育的现代化。金耀基教授从鸦片战争说起,将百年来的历史发展向听众们娓娓道来。
(讲座现场)
1. 1842年鸦片战争失败:
鸦片战争失败后,时人震惊于昔日的天朝上国竟然被英国所打败,开始反省和思考应该如何应对。主流观点认为是英国船坚炮利因而清军落得下风,因此大力兴办工厂、建造枪炮。这可以说是一种军事和国防的现代化的开始。此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同文馆,主要教授外语。
2.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人们又开始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曾经封闭弱小的日本快速崛起。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政治制度的现代化是关键因素,提议清政府应当效仿日本建立君主立宪制。 另一方面,张之洞思考如何培养人才,提出了 “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一说。当时许多人非常抵触西学,认为“机器”是坏东西而不屑一顾,而张之洞能承认西学是很有用的是了不起的进步。虽然维新运动本身失败了,但是它留下的影响没有就此消失。维新派主张将教育改革作为变法之本,倡导新学,创办了许多新式学堂.
(讲座现场)
3.1905年废科举,设学校:
废除科举可以说是破坏了千年来的晋升途径,无数学子十年寒窗却苦无出头之路。废除科举、设立学校的改革将社会从儒家体系转变为现代科学的体系:在过去的儒家体系中,父母留下的言论比黄金还宝贵;而现在讲科学,俗话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因为数理化知识是科学的,放之四海而皆准。
4.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委任蔡元培担任教育总长。蔡元培主持修定了《大学令》,废除尊孔、忠君等信条,取缔经学。过去的太学考察四书五经,崇尚道德伦理。而如今的大学提倡学术研究,培养具有新思想的青年。
5. 1919年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由胡适、陈独秀、鲁迅等发起,可以说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和民主,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科学在大学里不断进步,譬如二十世纪初中国几乎无人知晓微积分,然而到西南联大时期学生们已经能从大学获知世界先进的知识。
6. 改革开放:
大学已经变成了一个国家的国力的象征,尤其是软实力。目前中国有两千余所大学,而美国已经有三千多所大学,两者还有不少差距。近一百年人类科技快速发展,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数量众多的大学里的那么多老师有条件能整天做研究,这是前所未有的情形。
(现场交流)
讲座的最后,金耀基教授反思现今大学建设的问题,激发听众思考未来。哈佛大学的哈瑞·刘易斯目睹大学培养的优秀学生全往华尔街跑,曾感慨:"How a great university forgot education?" 他认为目前有很多大学忽略如何培养全面的人才,一些世界顶尖的大学甚至没有通识课程。如何办好大学、办好教育还需要长远地研究。
讲演结束后,金耀基教授耐心回答了听众的提问,探讨了在没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假设下科学和民主的发展程度会何种可能性,以及法律和民主自由的关系。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教授为金耀基教授颁发“大师讲堂”纪念牌)
【新书签售会】
9月11日下午,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金耀基教授携《人间有知音:金耀基师友书信集》来到位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内的博文书店,为书友们带来“我的书写人生与人间有知音”主题沙龙和新书签售。众多读者慕名而来,与大师面对面,近距离聆听大师分享人生哲学。
此次新作——《人间有知音:金耀基师友书信集》所收的书信主要来自金耀基两岸三地结识的师友,其中包括他读书求学结识的师友、工作中结识的师友以及因书写(学术、事﹝政﹞论、散文与书法)而结识的“同声相应”的师友,包括钱穆、王云五、余英时、殷海光、余光中、李欧梵、杨振宁等。
从所收录的书信中,读者可看到金耀基在两岸三地从少年到老年生活的点点滴滴,也可侧面看到他自中学读书到大学教书及退休后数十年书写人生的片光吉羽。此书也堪称作者的半部“回忆录”。
“我是‘80后’,你们当中有谁也是‘80后’吗?”当天的主题沙龙活动中,已是杖朝之年的金耀基教授风趣开场,让现场交流的气氛顿时变得轻松自在。在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学生和热心读者们面对面交流时,金耀基教授像朋友般推心置腹,将自己与文字之缘、与朋友之缘徐徐道来。
回顾自己书写生涯,他总结道,“学术书写是我的志业,时论是志业里的副业,散文书写是最爱,书法书写是最乐。”而在书写过程中,“同声相应”的师友给了自己莫大的鼓舞,此次新作《人间有知从所收录的书信中,读者可看到金耀基在两岸三地从少年到老年生活的点点滴滴,也可侧面看到他自中学读书到大学教书及退休后数十年书写人生的片光吉羽。此书也堪称作者的半部“回忆录”。
“我是‘80后’,你们当中有谁也是‘80后’吗?”当天的主题沙龙活动中,已是杖朝之年的金耀基教授风趣开场,让现场交流的气氛顿时变得轻松自在。在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学生和热心读者们面对面交流时,金耀基教授像朋友般推心置腹,将自己与文字之缘、与朋友之缘徐徐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