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聚焦 | 点赞港中大(深圳)学生创业项目 VR+AR技术实现智能眼镜升级换代
走入一个陌生的会场,里面的人全都不认识。不要慌,眼镜的人脸识别功能开启,每个陌生人瞬间成为“老朋友”——他(她)的名字、特点、爱好等等,在眼镜的显示屏上全都一目了然,你很快就跟周边的人打成一片……这熟悉的一幕是不是经常在特工题材的电影中见到?现在,港中大(深圳)6位学生通过自己的研发,将电影中的经典桥段变成现实。而这种结合了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的智能眼镜也即将走上市场。
VR+AR,智能眼镜升级换代
一群陌生的同学坐在桌前,记者走过去,一个都不认识,气氛有些尴尬。其中一位同学热情地招呼记者戴上眼镜,结果局面一下子热络起来——随着记者的视线锁定某人,就能同时知道他的名字,甚至还有个人资料 。冷场?不存在的!这就是港中大(深圳)学生团队研发的成果——智能眼镜。
港中大(深圳)学生团队研发的成果——智能眼镜
团队成员胡梦雷同学告诉记者,这款眼镜在传统的智能眼镜基础上,增加了身份认证及信息展示功能,使得它在安保、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更加广泛。团队也在逐步对眼镜的外形进行修整,使它有机会能进入社交场景,或者应用于导航,给使用者更加身临其境的感觉。“而我们的长远目标,是将VR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实时演说领域、远程协作领域,提升产品的沉浸感、交互性和构想性,并探索VR技术的其他可能性,最终成为接轨5G智能网络时代的智能设备。”
人脸成像、智能穿戴、5G网络……听到这些前沿的科技名词,很难相信侃侃而谈者是一群在校的大学生。包括胡梦雷在内,该团队共有6名学生,分别是金方润、王子澳、涂宇啸、叶树谦、李衣米,他们全部来自港中大(深圳)理工学院。 学院的陆一骅老师是这个团队的指导老师,她说:“学生们能把想法付诸现实很不容易,我一直鼓励他们,告诉他们:大学里所学的东西,不能停留在纸面上,迟早都要面临应用。你们能在大学阶段做出一个成熟的产品,对于今后无论是深造还是就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你们最大的财富。”
学习+创业,成绩始于创新沃土
“其实我们最早只是萌发了一个念头。接触一些智能穿戴产品后,我们觉得现在市面上的智能眼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所以就提出,我们自己做一个产品吧!”胡梦雷同学说,这个念头得到了小伙伴们的响应,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家一筹莫展——从创意到想法,从想法到现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团队成员李衣米感慨地说,大家虽然在同一个学院,但所学的专业都不同,研发智能眼镜的过程中,团队的协作精神成为他们小有成绩的“法宝”。团队成员各司其职,发挥特长,团队实现了“1加1大于2”的飞跃。团队成员金方润笑着说:“当然,我们也没少争论。争论的焦点还不是技术,而是眼镜的外观。怎么样更时尚,怎么样更方便携带?我们都有自己的想法,大家争得面红耳赤。”争论的结果是,眼镜精益求精,越来越贴合实际。
研发团队
而为团队注入第一针“强心剂”的,是2017年底,他们的创意得到了学校“星河创业基金”的支持。有了资金后,团队开始投身于忘我的研发。团队中,除了涂宇啸同学目前还在读大三,其他5位同学全都是大四,学业繁重、面临深造和就业的压力,他们如何在学习之余还能投身研发?“没别的诀窍,就是挤时间死扛。”胡梦雷笑着说,他们为此没少牺牲节假日,寒暑假也抽出很多时间泡在实验室。
“我们要非常感谢学校对于学生创业的鼎力支持,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创业机会和平台,在校园内给我们提供了实验场所。像校内的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实验室,对我们项目都有很大帮助。”团队成员说,正因为在这样一个鼓励创新、创业的氛围里,他们的创意才能从图纸变成实物。
完善+推广,梦想不因毕业搁浅
现在,团队的大部分成员面临毕业,他们的创业会不会就此画下休止符?陆一骅老师告诉记者,目前,已经有四川、浙江的公司与团队建立了联系,下一步计划量产,将眼镜在安防领域得到推广和应用。可以说,这个项目已经从校园产品走向了市场。
虽然团队中有三位同学已经确定将去美国、加拿大、香港等地继续深造,团队的分别已成定局,但团队还会有一个永恒的“向心力”——深圳。目前,团队正在寻找公司注册地,尽快将项目落地。团队里也会有成员留在深圳工作、深造,继续项目的推进与推广。“我们下一步的目标是真正从学校走出去,吸引更多社会的关注,得到大众的认可,为深圳相关的产业贡献力量。”
耐人寻味的是,这一款承载了青春梦想的智能眼镜,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团队成员的人生走向。胡梦雷同学本科的专业是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但在申请国外高校继续深造的时候,他毅然地选择了“智能穿戴”的方向。创业的种子已经埋下,去国外学习更多的先进技术,不断完善产品,为深圳的产业助力……学习促进了创业,创业反过来又影响了学习,这是一个多么理想的健康循环!
梦想,未完待续。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吴吉
编辑:沈雅龄(2017级理工学院、思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