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大讲堂 | 第十二讲】中华传统文化与素质教育
讲座开始之前,研究生院院长唐叔贤院士(右)先为在场的听众介绍了朱鸿林教授(左)的研究领域、就职情况和个人成就。接着,朱教授便开始了他精彩的演讲。
话题先围绕本次演讲的两个中心词“中华传统文化”和“素质教育”的概念展开。朱教授借用网络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解释,使听众们对此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维基百科里把“中华传统文化”概括为哲学、语文、艺术和习俗;而百度百科认为,中华文化以儒家思想为内核,内容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等。接着朱教授又给大家阐释了大文化与小文化、雅文化与俗文化这两对概念。但是这些还不足以展现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教授指出,突出和保持“人之所以为人”的内蕴和表现从而使文化得以延续才是文化核心。由此,话题延续到了同样以“人之所以为人”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在香港,人们不用“素质教育”的叫法,而是用“全人教育”(the whole person)这个概念。素质教育在于一个人发挥潜能的培养和品格的培养,包括四个方面:知本教育(知己)、品德教育(处己)、艺能教育(修己)以及酬应教育(待人)。
深入了解这两个概念之后,朱教授进一步分析了两者的关系。首先,中华传统文化能在重视伦理、重视仁礼、重视报恩、重视教育、重视传统和重视群己方面贡献于素质教育,所以素质教育需要有中华文化的丰富充实;同时,中华文化又需要通过素质教育来传承和发扬。因此两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在当今民族复兴时代,这两者更具有特别意义——独有的中华传统文化孕育了独特的大国风范,而好的素质教育更能彰显华人风采。唯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受到世界的尊重与亲近。
那么当今政府到底做得怎么样呢?在朱教授眼里,政府的努力是显而易见的。他向听众展示了一系列自己在大陆考察时所拍摄的照片,各个城市、每个地方,政府都通过宣传、表彰、制度和社会活动等方式向人民传达着这样的理念。但是现实的实践必定存在难度,当今中国政府在这个方面所存在的“化俗”问题,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上梁不正下梁歪”。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朱教授提出了这样的出路:让所有人知道“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要求和完成的可能性,借鉴古人“乡三物”(六德、六行、六艺)的理念和孔门全人教育的文化教学。为了阐释可能性的问题,教授表达了自己对性善论的支持,并借用宋明理学中张载的气学说中“变化气质”的理论,认为人从一出生就被周围环境中的“气”所影响,因而掩盖了本性中的善的部分。他的这种观念给大家带来了一种新鲜的思考理念。
在演讲的最后,朱教授总结道:“好的素质教育”的目在于尊重包容、慈悲喜舍、孝悌、忠恕、成就自己又惠及物类;应该运用的学习内容与方法则有借鉴古代儒家教育、宗教文明知识、思考践行以及适量的服务学习(service-learning)。演讲结束后,朱教授还与在座的听众进行了更深入、更多元的讨论,许多校外嘉宾和在校学生都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或看法,思想火花的乍现与碰撞,很是精彩。
摄影/ 黄靖文 邵鹏韬
撰稿/ 任楚
编辑/ 任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