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大讲堂 | 第一讲】冯学成先生获邀成港中大(深圳)“中国文化大讲堂”首讲嘉宾
在香港中文大学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学校一直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在秉承“结合传统与现代、融会中国与西方”的办学思路的同时,更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兼具国际视野和人文情怀的领袖型人才。半个世纪后的今天,香港中文大学这颗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种子移植到了深圳的土壤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中国文化大讲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于2014年9月15日正式拉开序幕。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致开场辞,引述了香港中文新亚书院建校先哲钱穆先生的一段话:“我们不要以为中华文化已经被毁灭了。中国文化是毁灭不了 的。古人说:‘人穷则反本。’又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我们在此时机提出’文化复兴’一口号……事在人为,顾亭林说:’天下兴亡,匹夫有 责。”我们可改为“文化兴衰,匹夫有责’。待我们大家来努力。”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开展中国文化大讲堂,就是要肩负起振兴中国文化之责。
今天迎来的首位讲者是近四十年来饱览经史,深入禅观的冯学成先生,他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对儒佛道三家融会贯通的独特见解给人醍醐灌顶的感受。显然,一个 多小时的时长让听众们都有意犹未尽之感。据悉,在当日的晚上,冯学成先生还与港中大(深圳)的同学们进行互动座谈交流,传播国学的拳拳之心都让人对这位白 发老者产生敬仰之情。
在讲座一开始,冯学成先生用一段乱语开头,听众在茫然中顿悟了语言在文化和形成和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冯先生指出,语言所承载的不仅是文化,更有中国优秀传 统文化的表达和思维方式。他举例说到,短短的诗词歌赋,承载了诗化的表达和凝练的叙事,要传承这种中国文明的思维和传统,当代大学生还是需要学习古汉语。 他在后来还强调,这和学习西方文明并不违背。只有这样才能成就一个“全人”。
冯学成为传播国学,于成都和广州分别成立了“龙江书院”和“粤海”书院。他在讲座中颇为得意地提出了他为龙江书院所作的一幅对联“诗书逸趣芝兰德润真君 子,经史鸿图事业谋通大丈夫”。这幅对联蕴含了老先生对于年轻人的殷切盼望,“真君子“和”“大丈夫”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完美人格品质的体现。冯学成先生敬 告青年们要能“静”,“静”又包括了“安静”与“干净”两个层面,只有如此,才能不仅浮于事务的表层,深入事物的本质。
在演讲的最后,学贯儒学,道学和佛学的冯学成先生给同学们做了一个精辟入里的关于这三门哲学的总结:儒学强调的人的社会性,道学则强调人的自然性,而佛学 关心的则是人的精神性。冯学成继续阐述道,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便是“天人合一”,也是中国文化的一大贡献。
香港中文大学的创始者之一钱穆先生着有“天人合一”论,其中也屡次提到“惟到最近始澈悟此一观念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也认为“中国文化对 世界人类未来求生存之贡献,主要亦即在此。”在香港中文大学校园内有一处“天人合一”之景,被称为港中大校园“第二景”。冯学成先生为这个胸怀弘扬中国传 统文化之志的校园注入了国学通家学者的淡然和博通之气。这只是个开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在日后会继续从全球甄选优秀学者,为在学生和社会范围内传播中 国文化,弘扬传统文明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