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聚焦 | 紫荆杂志专访徐扬生校长——教育合作的本质是融合
(紫荆杂志 邹李蕾记者 摄)
2018年8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致2018级未录取同学的一封信》走红网络,信中,徐扬生校长与学生分享人生的“有”与“无”,鼓励他们“高考不过是你人生中的短暂一站”,祝愿他们成为“有担当”、“有独立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学有所长”、“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字里行间饱含人文关怀。这已经是港中大(深圳)连续三年向未录取学生寄去鼓励信了,收到信的考生即使有失落,也能感受到学校的用心,尤其是校长徐扬生对学生的全人教育的重视。本期,记者就来到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对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创校校长徐扬生教授进行专访。
1997年,在美国任教多年的徐扬生第一次踏上香港的土地就被这里的多元包容、融汇中西的氛围深深吸引,毅然放弃优厚的待遇回到香港任教。20年间,他不仅在自己的科研领域成绩斐然,更致力于推动香港与内地的教育交流合作。他希望将香港优质教育资源、办学理念和管理机制引入内地的高校教育领域。这是现代化大学教育的趋势,更是培养国际化一流人才的需要。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于2014年应运而生。
在与徐扬生校长的访谈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词是“合作”与“融合”,这也是徐校长在教育方面一直倡导的。他说,过去香港和内地的人才已经隔阂了太久,科研方面如此,教育和人才方面也是如此,香港和内地无法优势互补。去年,包括徐扬生校长在内的24位在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给习近平主席写信,表达报效祖国的迫切愿望和发展创新科技的巨大热情。习主席的指示为香港和内地的科研合作解决了实际困难,大大提升两地的科研发展空间。
而在人才培养方面,徐扬生校长则说:“港中大(深圳)的角色就是两地沟通的桥梁,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让深圳、大湾区乃至全国人民都知道,香港的国际化教育有它的优势和参考价值,这样的教育体系有能力培养一流的国际化人才;同时,也让香港的社会了解,内地存在巨大的合作潜力和很多值得借鉴和融合的地方。”
用国际化理念 培养一流的人才
徐扬生校长告诉记者,他一直以来的目标就是要办一所结合传统与现代、融会中国与西方的一流研究型大学,培养一流的国际化人才。“国际化”在他的教育理念中极为重要。在当今的网络信息时代,技术是全球化的,人才是全球化的,无论是中国现代化进程,还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如果不注重全球化发展,将会错失良机。
他认为,能称得上国际化的高校,不仅要在传统意义上增加与国外大学的学术交流,更是要全方位地打造一种教育体系,在这个体系里,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学术标准、管理体制;要设计与时俱进、受世界认可的课程方案;要吸引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师资;要为师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更要让学生从学习习惯到思维模式都成为世界型的优秀人才。这些都需要大学花十几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来做。
徐扬生校长说:“所谓‘国际化’大学,就是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学的管理者一定要‘走出去’,看看全球一流的大学是怎么培养人才的;同时也要让外面的老师和学生‘走进来’,让他们融入我们的学校,不同文化相互融合,才能培养真正全方位的时代精英。”
为了配合中外学生的学术交流,港中大(深圳)的学期时长与香港及国外高校完全一致;学校还沿用香港中文大学的“书院制”,在书院里,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文化的学生在一起学习、生活,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重视传统文化教育
港中大(深圳)的另一个特色就是对传统文化教育十分重视,这一点与徐扬生自身的气质也有极大关系,学生常形容他们的校长是“文艺的学霸”。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徐扬生校长不仅在自己研究的智能机器人领域颇有建树,还有着极高的文学素养。7月14日,他的散文集《摆渡人》发布,他曾在自己笔友会上说:“文学始终是我心里的一个梦,是我的热爱。”
除了文学,徐扬生校长也酷爱书法,平常会和同学一起练习,春节前给同学写春联,还利用课余时间研究出了书法机器人。记者采访时,就看到校园里几乎每一幢教学楼都挂着校长为激励学生所书的墨宝。
徐扬生校长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也感染着港中大(深圳)的学生,“礼乐中华”文化节、汉服展、香港历史光影展......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历史、传承传统。徐扬生说:“我们倡导国际化,但同时也非常重视传统文化教育,这两者不是对立的,反而是相辅相成的。一个人要走得远必须要对自己的文化、民族、传统、历史有所了解,否则国际化走到最后就没了根,成了空心化。放眼世界,凡是国际化做的好的地方,它的传统肯定保持得也是比较好的。”
源于香港,立足深圳 沟通两地高校教育优势
在港中大(深圳)的图书馆里,有一面4米多高的书墙,摆满了香港中文大学的赠书,9,466册中英文图书,11,942本期刊,涵盖中国古典文学,历史,考古学,美术,医学和经济学等各个领域,供全校师生阅览。这些书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更代表着“香港中文大学五十年打造的精品教育可以在港中大(深圳)得以延续、继承和发扬。”
谈及为什么选择深圳,徐扬生校长说:“香港一流大学的优势就是国际化,同样深圳也有自己的特点,很多香港做不了的事情我们可以在深圳做,比如学生的实习和就业,尤其是IT、高科技产业,” 他对深圳的喜爱一点不亚于二十年前对香港的情感,“过去三十多年,源源不断的年轻人来到了深圳,他们为什么选择了这里而不是其他地方,背后一定是有原因的。世界上没有一个城市像深圳这样,没有自己的本土的方言,年轻人只说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普通话,这就是包容的象征。”
徐扬生校长认为,港中大(深圳)融合了香港和深圳双城的优势,有了国际化的教育环境,有了传承香港的教育体系,毕业生在香港、乃至国际的就业市场中都有竞争力,内地的企业也同样认可;而籍助深圳的产业优势,学校能有更多机会与科创产业合作,让科研成果得以应用。他说:“我们每天都要接待公司来和我们洽谈合作,这样的机会在香港的学校是比较少的。有些企业一年的研发资金可能超过了全香港的投入总和,而这样的合作企业,深圳还有不少。”
在访谈中,徐扬生校长不断强调,大学不是在为自己的地区培养人才,内地和香港更不能对立开来看,合作的意义不是把香港的优势取来发展内地或是把内地的优势借来补足香港,而是一个增进两地互相了解,逐渐融合的过程。这就像和面,面粉是松散的,水是流动而没有力量的,但两者用力揉在一起,就会变得有力、劲道。徐扬生校长说:“我们在做的就是‘和面’的事业,不同体制相融合对粤港澳大湾区未来五十年、一百年的发展至关重要,希望我们培养的人才能成为引领大湾区、中国乃至世界发展的领袖。”
图片及内容来自香港紫荆杂志
撰稿、摄影 / 紫荆杂志 邹李蕾记者
排版 / 任楚(2015级经管学院、学勤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