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总览
— 新闻 —

学勤夜话第七期:失败的高雅

  • 2017.04.17
  • 新闻
他生于音乐家庭,大学读外文,成长阶段深受艺术文化熏陶。 他醉心学术与创作,兴趣广泛,谈电影、评音乐、说艺术,信手拈来,头头是道。哈佛教授称他为「放荡不羁者」,他以狐狸自居,抱着怀疑心态在多个文化领域纵横驰骋。谁知道,这位完美学者的前半生,原来由挫败铺路,跌跌撞撞,人生百态,来到如今。本期学勤夜话,李欧梵教授用聊天式的演讲,向我们分享了令他记忆深刻的“失败”经历及感悟。失意是良师,挫折为益友,虚心领受,不是为了金光照人的履历表,而是为了过好自己的人生。
李教授转入新竹师范附属小学读六年级时,当时的校长刚从美国回来,在小学就倡导实施博雅教育。那位校长重视学生健全的身心发育,强调同学们的体育、音乐、舞蹈等方面的素养。李教授认为,他从小就喜欢唱歌,并不是他父母亲是音乐家的关系,而是因为那位小学校长。他口中第一个“失败”的经验,就是小学毕业入中学时的会考。在参加当时最好的中学——新竹中学考试时,国文、常识都考得不错,唯独数学成绩平平,甚至未达到录取及格线。但庆幸的是,发榜时多了“备取”一项,李教授便以12名备取学生的最后一名成功进入了理想的中学。他坦言,这个“耻辱”就一直跟了他6年之久。也正式这个原因,使得李教授现在仍做有关补习数学的噩梦。为了“报仇雪恨”,李教授接下来六年的成绩都非常好。
当时的新竹中学非常重视音乐、体育等综合素质的发展。夏天时全体学生去游泳,冬天全校师生跑马拉松。李教授的身体就是这么锻炼出来的。现在回想起来,他认为这些能力或许与未来的职业、社会都没有直接关联。但这种博雅教育的模式,对培养全人的人格具有重要作用。一个真正的好学生,不仅要有知识,还要有好的身体素质、艺术才能。
到了高中三年级,李教授的成绩是全校第二名,可被保送上台湾大学。而李教授当时最想做的是到维也纳学指挥,却被父亲拒绝了。当时的台湾大学最受欢迎的就是外文系,于是便“迷迷糊糊”地进了台大外文系。在李教授看来,大学四年应是找寻自己的阶段。中学太年轻了,中学是被老师、学校、外界塑造的阶段。大学的时候是开始“放飞自我”的时候了,可是又不敢“叛逆”得太厉害。在倍感前途茫茫中,又花四年来找寻自己。说到这里,他感慨道,迫于未来的工作压力与社会竞争,现在大多数教育制度在大一时就对学生进行训练,而忽视了通识教育。李教授在台湾大学念书时也有通识教育,当时的他认为觉得大一的国文、英文是最闷的,现在回想起来却觉得是最受用终身的。
和李教授同时进台大的几位同学,大多是后来台湾文学界真正有名的人物,其中就包括当代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在大二时,李教授同白先生等几位同学共同创办《现代文学》杂志。当时李教授主要是做翻译工作,比如翻译了托马斯•曼的文章,他笑称:“当时对托马斯•曼这个人的了解是相当有限的,并不知道那篇论文在说什么,也从没有看过托马斯•曼的小说。”时隔几十年后,李教授才看懂那篇文章并能对文章提出批评。《现代文学》杂志最后“失败”了,只卖出了一两百本,一半以上是白先勇的亲戚买的。但是,有的人对于自己的理想真是有一种执着,明知道在世俗眼光里不会成功,但又总觉得,就算是失败也有意义。
李教授最宝贵的一次学术经验,不是在哈佛,不是在芝加哥,而是在普林斯顿。李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学教了一年半后,被普林斯顿请去教中国近代史,但是近代史里没有文学,只有经济史、外交史这些东西,李教授越教越没有兴趣。后来,普林斯顿东亚系让李教授试着教文学。李教授越教越投入、感兴趣,对现代文学的兴趣也是从无形中得来的。
教到第四年时,学校要考虑是否永久教职的问题了。当时历史系的教授们开了一次讨论会,认为李欧梵的学术并不够普林斯顿要求。在那些历史系教授看来,20世纪的中国没有文学,都是宣传,而李教授的心“一半在文学”。最后普林斯顿历史系没有留下李教授。
在这种最绝望的关头,李教授才知道失败的滋味是什么。当在校园里走的时候,同事见了面也不跟他打招呼了,因为他是一个“失败者”。
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李教授到印第安纳大学教中国古典文学。当时的系主任问他,能不能教元杂剧。当时的李教授只看过《窦娥冤》元杂剧这本元杂剧,但他还是答应了。接受了这个职位后,李教授在学术研究上精力百倍,只为了争一口气,这口气不是为了他自己,是为了一个理想——这就是失败的价值。李教授对美国汉学界不顾现代文学史感到不服气,决心从头做起,把中国文学带上来,便出版了二三十本中国现代文学翻译和研究系列。由此,李欧梵教授逐渐在美国现代文学研究界有了名气。
李欧梵教授在结尾时谈到,“人生之中,当你觉得好像走了一段歧路或者认同危机等等混乱的时候,你的机会就在这里。这个机会有的时候是自己决定的,有的是偶然的因素如师长等等造成的。总结我的经验来讲,有一样东西对我来讲是很重要的,就是机会来的时候我绝不放过。所有的可能我都会去嗅一嗅、闻一闻。有一点兴趣我都会去追求一下,至少要为自己制造想象的空间。我希望我这一生能充满各种可能性。我们千万不能把这种可能性放弃掉,所有的可能性都要试试看,一个失败了还有其他可能性。”李欧梵教授通过自己求学和任教路上的经历,告诉我们,每一次失败的背后跟随的是无限可能和新的机会,而在无形中培养的兴趣常常能为你提供机遇。现在大学的我们,有这样那样的兴趣爱好,或喜欢音乐,或喜欢电影,或喜欢戏剧等等。我们应当利用所在城市所提供的机会、资源,如各种的美术馆、博物馆等等,培养自己的兴趣,根据自己的兴趣有节奏地组织生活,在理想与现实中创造平衡。
 
在场师生感言:
 
陈惠颖,2015级经管学院
这或许是我听过关于“失败”最“名不符实”的讲座了。名为“失败的高雅”,我本以为可以听到“神级教授”各种有趣的失败经历,然而在李欧梵教授的讲座中,许多失败经历只是一笔带过。因为这种风清云淡的讲述,有时甚至让我感觉,这些经历对常人来说——可能连“失败”都不算。然而之后回想起来,记忆尤深的是教授对去普林斯顿大学教书,最终被迫离职这段故事。虽然李教授并没多说离职时自己的感受,但当自己坚信的自由环境下的学术被限制、被质疑时,对于一个文学家来说,应该是莫大的打击了吧。现在李欧梵教授能以这样轻松幽默的口吻跟我们分享这些经历,或许这也是他想传达给我们的“失败”的某一种高雅表现——“夸大自己的苦难和坎坷,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它在我看来,不够真实,或者说,不够坚强和成熟。”
 
叶嘉琦,2016级经管学院
还有一点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李欧梵教授传达给我的“有趣而不自知”的感觉。李教授总能不按常理出牌,面不改色地将日子活成了一个个段子。这里的有趣,其实并不仅仅是指教授的幽默感,也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只有明白自己真正想做什么,并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才能把人生过得更加丰富和通透吧。
这一期李欧梵教授主讲的学勤夜话,其中很多忠告让我受益良多。因为之前也一直对专业与爱好的矛盾颇有犹豫。但听完欧梵教授自叙这几十年来的亲身经历后,觉得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在兼具自己爱好的同时,不要丢下专业的学习,这两者本来就是不冲突的。而且,每天都要好好的安排时间,保证专业和爱好都有时间去精进。毕竟现实还是现实,我们总需要承担现实生活中该去完成的责任,这是必须学好专业的原因;但对于自己的爱好,也要继续坚持热爱下去,因为那是梦想的所在。总之,很感谢李欧梵教授的分享。
 
樊刚,2016级理工学院
当初我看到“失败的高雅”这个词就觉得一定要去听,去了之后发现真是受益匪浅。李教授提出的几个观点特别有意思,譬如说借钱也要去旅行,因为这段经历可以影响你的一辈子;最忙的时候做最喜欢的事情来放松自己(送给所有赶ddl的人),把兴趣做你的伴侣,融入到每一天的生活。他还说了一些话让人警醒:这个世界在尽力刺激你,商业活动的目的就是要引起你的主意,所以在这样一个世界我们要学习人的内心和外在的调和。成功是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不知道,所以我把成功和失败连在一起说。当你觉得走上了歧路内心混乱的时候,也许你的机会就到了,绝对不要放过任何机会。这是我印象最深的一些话,也想跟大家分享,失败不是失败,只是你的内心与外在的不调和罢了。
 
Kelly,教职员工
听谁说话,决定你的视野和眼界;跟谁思考,决定你的深度和格局;跟谁学习,决定你的命运和未来。
 
Candy,教职员工
非常感谢李欧梵教授能做客“学勤夜话”系列活动,与同学老师们面对面交流、指点迷津。我在他身上看到了一位大师和智者的风范。印象最深的就是,他说:“现在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在冥冥之中种下了一个因,或许这个果需要很多年后才能生根发芽,或许它就久久地埋没了。”无论如何,都不要轻言放弃,要相信你的坚持能开出花来。